English

教你学会看“分子”

2000-11-29 来源:中华读书报 □奚春雁 我有话说

人类征服和改造自然离不开科学技术,而科学技术的研究离不开物质的微观探索,因为原子和分子的科学构成了整个自然科学的基础。那么,奇妙的微观世界研究究竟是怎样进行的呢?原子和分子科学的研究又取得了哪些令人瞩目的新成果呢?

作为院士科普书系的重点图书之一,中国科学院副院长白春礼院士著述的《来自微观世界的新概念———单分子科学与技术》一书,妙趣横生地为我们讲述了微观物质研究领域的一个崭新概念———单分子,并且宣告了,今天的科学技术已经实现了研究单个分子和原子的科学梦想。

我们所熟知的物质世界原本是由原子和分子组成的,但20世纪以前的科学家并没有认识到这一点,甚至有人反驳到:给我看一个原子,我就相信你。致使原子和分子概念的提出经历了漫长的岁月。随着先进仪器和设备的制造和完善,才使物质研究领域有了新的进展。正是因为有了光学显微镜,人们才发现了细胞,因为有了场离子显微镜,人们才看到了原子和分子的排列方式。而扫描隧道显微镜的发明,则将人类的视野带进了“纳米”的世界,带进了单个分子和原子的研究范围,实现了更深层次研究物质的可能性。

《来自微观世界的新概念———单分子科学与技术》一书,本该是一部学术性极强的专著,但作为科普性的选题,作者需要展示给读者的是深入浅出的表达、循循善诱的启示和通俗易懂的内容,这对于用惯了学术术语的院士来说,并不是一件轻而易举的事情。但就是这样一个高深的题材———单分子的概念、单分子的特性、单分子的研究方法和意义,白春礼院士却将它们变成了让人举一反三的简单理论,并将这些理论一步步植入人们的脑海。

书的开头首先从物质的基本组成讲起,再由大量分子的研究讲到单个分子的观察,每一个新的概念出现,都有传统理论做铺垫,每一个研究方法的介绍,都离不开所用仪器或设备的讲解,包括近场光学显微镜、原子力显微镜、扫描隧道显微镜。通过仪器的使用方法介绍,自然而然阐明了研究的方式和结论。读者在不知不觉中,便从已有的知识过渡到单分子的新领域当中,并对这个科学领域的前沿概念有了较全面的了解。

本书之所以取得深入浅出的良好效果,除了源于内容安排层次分明、循序渐进以外,还有一个特别重要的原因,这就是作者形象的比喻。为了讲清楚某些概念,白春礼院士在本书中用了较多形象的语言,用比喻的方式阐述原本深奥的科学道理。例如讲到碳纳米管形成电子开关时,用“膝盖”来比喻间隙部位形成的角度;当讲到DNA双螺旋时,用电话线的扭曲状态表现超螺旋的形成;讲到多层碳纳米管的结构时,将它比喻成层层套装的“俄罗斯套娃”。在解释一些复杂的微观机理时,用生活中常见的现象来形容其研究过程。例如用拉开衣服的拉链比喻用机械方式打开DNA双螺旋的过程,用曲棍球比喻用计算机控制单个纳米粒子的排列过程,用锁和钥匙比喻纳米粒子的摩擦机制等等。书中还将DNA分子在水流中的运动比喻成“爬行的虫子”,将DNA分子的旋转说成是“华尔兹”,将不同吸附原子的不同运动速度说成是“奇怪的比赛”等等。通过这些形象有趣的比喻,原本高深奥妙的学术理论,变成了生活中看得见摸得着的现象,使读者在兴味盎然的阅读中,了解了一门科学,这正是科普图书的最终目的。

作为本书的责任编辑,初拿到书稿时,完全怀着懵懂的心情。但当我一页页翻下去,从古代原子论看到“单分子”的提出时,完全被文章的有条不紊吸引了,我感到自己遇到了一部好稿子。后来,随着文字加工工作的一步步深入,随着复终审编辑对本书的一次次商议和推敲,特别是作者一遍遍不厌其烦的修改,书稿已经在原来的基础上更加完善和精美。当整部稿子完成,翻过最后一页的时候,我突然感到自己仿佛上完了一门专业课,一门有趣的微观物质领域的专业课,不仅学过了,而且学懂了,甚至对于单分子技术竟也有了自己的认识和看法。

《来自微观世界的新概念———单分子科学与技术》一书凝聚着作者和编者的辛勤劳动终于出版了。作为本书的第一位读者,我想说,责编这样一本好书是我的幸运。

手机光明网

光明网版权所有

光明日报社概况 | 关于光明网 | 报网动态 | 联系我们 | 法律声明 | 光明网邮箱 | 网站地图

光明网版权所有